当前位置: 首页 >> 集团介绍 >> 集团通讯 >> 正文

33期集团通讯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4-19 [来源]: [浏览次数]:

致用致美 共进共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赴巴基斯坦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成果丰硕

4月23日—27日,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余克泉率团赴巴基斯坦卡拉奇市参加了 “2018巴基斯坦—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论坛暨资源展览洽谈会”。

在25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余克泉应邀做了“致用致美,共进共赢”的主题演讲,余书记介绍了学校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非遗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并表示学校将从标准输出、接受访学交流、互派师资、在巴设立分校、招收留学生、开展文化交流等六个方面与巴方院校开展合作交流。25日下午,余克泉做了题为“湘绣—中华文化的绚丽名片”的专场讲座,介绍了湘绣的历史演变,分享了学校打造“新湘绣”的探索与成效。主题演讲和专场讲座赢得了与会嘉宾的满堂喝彩,巴方院校、企业负责人争先恐后地与余书记一行探讨合作事宜,美院代表团应接不暇。

洽谈会期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展区人潮涌动、络绎不绝。巴基斯坦海军上将Arif Ullah Hussaini、信德省政府首席部长Murad Ali Shah、阿曼科技培训学院首席执行官Malik Ahmed Jalal、信德省技术教育委员会(SBTE)主席Masroor Ahmed Sheikh等官员和领导专门到美院展区参观,指出美院开设的大部分专业能在巴方院校找到对口专业,能帮助巴方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服务巴方经济发展和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建设。来自巴方院校的领导、师生对美院的专业展板、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湘绣精品等极为关注,他们迫切希望能与美院合作,想与余克泉书记洽谈的巴方院校领导排起了队伍,直到当天活动结束,仍有部分院校领导在等待, 甚至有些师生希望能随美院代表团一同前往中国,来校学习。

洽谈会期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信德省职业教育委员会、ZAS COLLEGE & ART & DESIGN等7家机构、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美院的服装与服饰设计等4个专业标准、建筑设计等8个课程标准被MIANSOAAILSARWAR、MAGNIFIC IT COLLEGE RSFODESO等12家院校采用, 洽谈会成果丰硕,为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的开局之地。该国2.1亿人口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人口总数的63%,文化程度较低,有技术、技能的劳动力严重匮乏,职业技术培训需求十分强劲。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在巴基斯坦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的倡议下、信德省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联合(中国)巴基斯坦投资贸易促进会共同主办了“2018巴基斯坦—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论坛暨资源展览洽谈会”。中国22所高职院校62名代表、巴基斯坦信德省、旁遮省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及300余所巴方大学和职业院校代表参加了本次合作交流活动。巴基斯坦联邦和各省对本次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巴基斯坦海军上将、信德省政府首席部长、阿曼科技培训学院首席执行官、信德省技术教育委员会(SBTE)主席等出席会议并做讲话。中国驻巴基斯坦卡拉奇总领事馆总领事王愚、文化领事徐志杰到会祝贺并参观展览。

本次活动是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有益探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加强与签约院校的交流合作,落实达成的各项共识,助力巴方院校职业教育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写好美院人的“奋进之笔”!

学习湖湘传统刺绣技艺 感受非遗湘绣文化魅力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

“2018年湘绣文化国际交流培训班”

4月14日,由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办的“2018年湘绣文化国际交流培训班”开班典礼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隆重举行。学校湘绣艺术学院工艺总监刘爱云、副院长吴俊、湖南师范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学管办主任田天、汉语教师黎津言及其带领的35名来自韩国、日本、加纳、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留学生以及湘绣艺术学院的全体刺绣老师和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开班典礼。开班典礼由湘绣艺术学院院长唐利群主持。

唐利群院长首先介绍了出席开班典礼的领导、老师,同时向前来湘绣艺术学院学习的国际交流班的学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湖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全力协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各位因湘绣而结缘的学员,从此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外友谊的使者。

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学管办主任田天在讲话中感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给予留学生们这次难得的学习经历,感谢湘绣艺术学院的工作人员为本次国际交流培训所作出的努力,同时希望每位学员能够通过这次培训学有所获,并表示将以本次交流培训为起点,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圆满完成本次国际交流培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工作,湘绣艺术学院更是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了培训模块内容。交流培训期间,刺绣老师们谆谆教诲,耐心指导;留学生们勤学好问,专心学艺;中外学生倾心交流。每位留学生都完成了一幅自己绣制的湘绣作品。

学习湖湘传统刺绣技艺,感受非遗湘绣文化的魅力。本次交流培训充分发挥了学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传承与保护基地的作用,增进了湖南师范大学留学生对湖湘文化的了解,促进了湘绣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培养了又一批传播湘绣技艺与文化的使者。

湖南微软创新中心

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商讨校企合作事宜

3月30日,湖南微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周迪平董事长一行在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开展调研,与院长马于军、影视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共商建议校企合作相关事宜。

院长马于军对周迪平董事长一行表示欢迎,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希望能与湖南微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从影视艺术学院开始试点,在普通话课程的在线教学、网络微课的设计、毕业生跟踪调查、艺术发声的方法等领域尝试开展合作,提高学院教育教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周迪平董事长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介绍了湖南微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基本概况,用公司最新款AR眼镜演示了舞台虚拟成象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他对学院专注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实践等举措表示认可,表示愿意开展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为学院开发具有科技感和创新性的实用工具,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保障。

交流中双方达成共识,尝试以课程开发为出发点探索具体合作路径,让新兴科技的进步为学科专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双方将在后续深度沟通中,修缮合作细节,着力搭建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开展校园讲座、进行项目研发等,共同为学院教育教学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做出有益探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张勇带队赴长沙县开展校地融合调研

4月13日,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张勇率副院长杨向东及社文系、艺术培训部相关人员一行7人赴长沙县开展校地融合调研,并举行座谈会。

调研组受到了长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长李顺林、副局长沈俊的热情接待。一行人先后赴安沙镇综合文化站、长沙县泉塘街道综合文化站、长沙县文化馆进行调研,了解了长沙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情况。

随后,双方就校地融合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上,长沙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处长胡满生指出,校地融合就是资源共享,融合的内容是重点。双方可以通过商讨,了解彼此需求,走出一条校地融合、互惠共赢之路。

李顺林代表长沙县委县政府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长沙县的基本情况和文化工作情况。他表示,在公共文化方面,基层基础和创新创造很重要,开放办学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要求,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实现共赢。

张勇对长沙县一直以来对学院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入驻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希望能够融入长沙县,为长沙县的文化艺术人才需求提供支撑,为文化强县、文化星沙做好服务工作,为服务文化强省发挥更多作用。

双方表示,会后会仔细研讨,加强交流,列出彼此需要清单,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进行校地的深度融合,更好的服务长沙县、湖南省的文化发展。

“登高望远”力促汽修专业发展与提质

为把隆回职业中专的汽修专业做为强品牌专业,提升汽修专业的特色,拓展汽修专业的发展,2018年3月17日上午,集团副理事长单位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范国学率机械科科领导、汽修教研组一行8人,到湖南万通汽车学院考察学习。

湖南万通汽修学校,坐落于魅力星城——长沙,隶属于新华教育集团,是万通汽车教育旗下专业汽修学校,中国汽车教育品牌院校。学校处于长沙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园环境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布局完善,功能齐全,各类先进教学实训设备一应俱全,湖南万通作为华中地区专业汽车教育院校,学校先后获得汽修技术人才定点培养基地、汽车行业示范职教集团、湖南省长沙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全程职素教育,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生毕业即就业,多重保障每一位学子的未来,确保每一名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以致用,拥有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室,汽车整车拆装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变速装置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能确保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校期望与万通学校开展合作教学,提升隆回职业中专汽修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范校长在万通学校吕校长、校区负责人张主任,教务负责人彭主任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学校的教学、实习实训场地。随后,双方就如何深化合作办学进行了详细探讨。吕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希望双方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学校的汽修专业做大做强成规模,达到双赢。钱科长和肖科长对机械科汽修专业现有的实训规模,汽修专业的教学的规模、办学模式及开设的专业等情况等概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希望与万通学校开展核心汽修专业技能培训、学技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万通学校深度的合作。

范校长最后强调,此次考察学习收获颇丰,湖南万通汽车学院配套设施齐全,具有较强的技术指导能力,为双方开展合作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举行赴德国高校双向交流汇报总结会

4月3日,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技术学院分别举行赴德国高校双向交流汇报总结会,学院党委书记袁维坤出席视觉艺术学院的总结会,并认真听取了有关汇报。倪栋、陈颢文、易灿等赴德交流团代表分别结合专业特点,就德国高等教育体系、院系架构、实验室建设、双元制职业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质量管理和学习专业认证、媒体专业课程介绍等方面,分享了在德交流期间的收获与体会。劳光辉、申剑飞、刘彦姝三位二级学院院长分别对赴德交流和汇报会进行了总结,肯定了赴德交流团队为本次讲座做出的充分准备,表示向全体教师分享外出交流、学习后的收获、体会,是学院的很好的传统,也是学习成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技术学院20名骨干教师组成学术交流团,于2月25日至3月11日赴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了为期15天的“融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教育”主题交流学习。核心内容包括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双元制教育模式、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诊断等。此次汇报活动增强了外出交流的实效性,进一步扩大了外出交流的效果,实现了交流成果的共享。外出学习的教师在为全体教师带来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有益经验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教师日后的教研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

传承匠心,不忘初心,再绣荣光

——记参观人民大会堂湖南厅陈列湘绣活动

4月10日下午,由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副所长王克华、方菁带队,馆(所)设计刺绣技术人员一行80人赴湖南省人民政府大会堂参观了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原陈列湘绣作品。曾经为主参加湖南厅陈列湘绣制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被邀请同往。本次活动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省政府办公厅行政事务管理办公室石峰岗主任亲自接待并引领参观。

2002-2003年,恰逢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翻新装修,原先陈列在内的湘绣作品被送回湖南,经过重新整装后,目前陈列于湖南省人民政府大会堂的共有六幅,包括《大治之年春满园》、《屏开花艳喜东风》、《雄狮》、《老虎》、《清风摇影》等。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参观早先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湘绣作品,使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了解单位过往为人民大会堂制作湘绣的光荣历史,感悟前辈艺人创作精品、为省争光的心路历程,传承前辈艺人的匠心精神。

国内首部湘绣题材大片《国礼》的承载与担当

《国礼》由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湖南湘绣城有限公司的曾理编剧,是一部以湘绣为主题的电影,由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与湖南湘绣城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立足本土,反顾传统,将湘绣与地方革命史、人情与伦理、人与自然等文化元素融合,聚焦了我省民间传统文化魅力,再现长沙和平解放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可谓很好地讲述了一个富有湖湘特色的中国故事,是本省第一部传统产业与电影文化结合的电影,彰显出较大的思想格局与人文情怀。

一部好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国礼》讲述的是1949年初夏,毛泽东主席决定出访苏联,欲送湘绣作为一号国礼,地下党专员接受特殊使命后潜入当时尚未解放的长沙城,与长沙绣庄的爱国人士合力突破敌人防线,顺利完成任务的故事。该片以湘绣七十二针法作为密电码,巧妙躲过敌人的搜查,成功传递了毛泽东对湖南和平起义的重要电文。可谓结构紧凑,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电影人物形象突出。比如剧中的田如玉,虽是普通的湘绣女,但国难当头,她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惜一切代价,与国民党周旋,展现了湖湘儿女的爱国情怀。又如郑家钧的管家老贺,当年在国民党的严刑中出卖了夏明翰,后几经内心的挣扎,大我战胜了小我,从而牺牲立功。这个小人物的戏份虽少,但处理得很好。影片通过注重史实的叙述方法,多维度呈现出了湖湘儿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如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是要主义真”的骁勇与骨气,绣女田如玉的智慧与韧性,曾传玉的儒雅与深明大义,郑家钧的豪放而不失细腻,这一系列的人物,演绎出一部感人至深的湖湘儿女英雄传。

此外,该片在空间、时间,以及电影细节等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谍战、悬疑、情爱,一些现代元素与表现手法被融入片中,增添了影片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该片不仅故事具有传奇性,还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灯光、服装、道具等方面皆可圈可点,让观众认识湘绣,记住湘绣,感受到湘绣这一民族瑰宝中浓厚的湖湘文化气息。

湘绣是中国四大刺绣之一,在近代重大历史节点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代百年以来,湘绣多次走出国门,饮誉世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1933年世界博览会上,湘绣工艺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誉满全球”;开国领袖毛泽东为新中国第一次出访确定的一号国礼就是湘绣。而电影《 国礼》不仅展现了湘魂楚韵针线间的独特魅力,也能让人感受到湖湘儿女血脉里流淌的果敢与担当,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益阳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就业技能培训班圆满结业

4月10日,由益阳市总工会主办,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办的益阳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就业技能培训班在益阳市南岳宫社区街道会议室举行结业典礼。益阳市总工会法律保障部部长曾建平、副部长禹继刚,学校副校长夏能权、培训中心副主任凤建煌、服装艺术设计系专业教师肖祥高、谢建安、赵丹妮,以及全体学员参加结业典礼。结业典礼由培训中心主任高建民主持。

学校副校长夏能权做培训总结,她谈到本次培训活动呈现出:高度重视、安排周到,课程丰富、针对性强,学风良好、效果明显三个主要特点。并对学员寄予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学员结业后继续抽空学习,不断吸取行业新知识,不断提升服装制作技艺水平;二是希望学员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制作出更多高质量产品,为单位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三是希望学员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加相关技能学习,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精通一技之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禹继刚副部长在讲话中肯定了培训活动取得的效果,希望学员继续加强学习、提高服装制作技能,为益阳市经济建设做出新贡献。

本次培训活动持续25天,共有来自社区、企业等困难职工100人。培训活动根据服装制工岗位需求,对专业基础知识、服装设计、服装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学习。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大提升,熟练掌握了校服、广场舞服制作的全部工艺。社会培训是学校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此次培训活动将为学校“卓越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旭荣校服在中央1台《经典咏流传》节目惊艳亮相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身着旭荣校服,在中央1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惊艳亮相。展现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精神面貌!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湖南旭荣制衣以少年毛泽东为时代背景,为湖南第一师范设计、制作凸显一师范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校服,成为了独具匠心的学生服经典之作。其中国式立领设计、手工盘扣设计充分展现了旭荣校服的精心设计,精湛工艺。“好校服,旭荣造”名副其实!

工信部调研湖南传统工艺美术产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进一步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保护现状与振兴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并于3月5日至8日在湖南实地调研。受省经信委委托,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组织开展了本次调研。

调研组采用访谈、座谈和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在省协会相关负责人员的陪同下先后在长沙市区、沙坪、铜官及株洲醴陵等传统工艺美术主产区调研,了解湖南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现状,梳理行业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调研组广泛听取了湘绣、陶瓷等相关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及大师的诉求和建议,并就减低行业税费、加大人才培养、规范大师评选、提高大师社会地位、发挥协会职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德国IBK培训学校汉斯先生一行

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访问交流

3月22日上午,德国IBK培训学校董事Hans juergen Gase(汉斯)先生、Dr.christof kaufmann(考夫曼)教授、湖南体一投资公司董事长张艳红、总经理许涛在集团理事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访问交流。交流会在二会议室举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生态宜居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凌宏伟主持。

会上,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凌宏伟代表学院致辞。德国IBK培训学校董事汉斯先生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办学基本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双方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寻求协同育人新途径

3月8日下午,湖南省益阳市委副书记黎石秋、珠海市日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日裕、珠海日东集团执行总裁熊明瑞、益阳东部新区管委会书记于小波等一行在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参观考察,学校党委书记余克泉、校长陈鸿俊、副校长刘英武等陪同。

黎石秋一行先后参观了学校大学生创意创业街、环境艺术设计系、湘绣艺术学院、拙艺坊、陶艺馆等场所,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党委书记余克泉向来宾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以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非遗传承创新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他指出,目前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要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学校也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学校校长陈鸿俊认为,学校在工艺美术方面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希望将益阳市打造成为湖南工艺美术之都,相信在人才培养以及产教融合方面与日东集团有着无限的合作空间。

黎石秋肯定了学校发展的成绩,并详细询问了学校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他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将专业与产业结合起来,将文化品牌转换为产业品牌,充分挖掘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艺术家、企业家。

李日裕董事长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对学校有了全面的了解,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并非常期待与学校在各方面的合作。

主体专业就业对接地方企业

——常德汽车机电学校与高迈公司校企合作洽谈会成功举行

3月29日上午,集团理事单位常德汽车机电学校与常德高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洽谈会在学校小会议室举行。学校校长周华、纪委书记聂先道、招就科科长鲁礼君、高迈公司总经理胡春红和人事主管陈运达参加了洽谈会,洽谈会由学校分管实习就业工作的聂先道书记主持。

周华校长感谢高迈公司对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战略部署,更好地服务本地企业用工,坚决完成市教育局“装备制造业产教融合计划”中给学校提出的任务,希望校企双方共同推进深入交流和深层次合作,努力实现产教融合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

胡春红总经理介绍了高迈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立足于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为开端,提供具有领先一步适用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集成、配件及相关技术服务,是朝阳企业,前景非常好。胡春红总经理表示愿意与学校长期合作,优先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洽谈会后,学校招就科组织了“高迈公司实习就业专场招聘会”,通过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公司考核等选拔程序,学校10多名汽车专业优秀学生被高迈公司录用,将作为技术骨干培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益阳小郁竹艺”发源地实践基地在桃江正式挂牌

4月3日上午,在桃江县桃花江镇大华村,小郁竹艺传习所正式挂牌成为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小郁竹艺”发源地实践基地。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中心、校企合作处、装饰艺术设计系等部门领导与老师参与了挂牌活动。

益阳小郁竹艺传习所2016年底建成,是由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单位——益阳市朝阳小郁竹艺有限公司为响应文化部号召而建立的。传习所负责人危禄绵是竹编(益阳小郁竹艺)传承人,2014年被评为第三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振兴湖南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创新湖湘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和小郁竹艺传承人危禄绵正式签订协议,建设“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小郁竹艺’发源地实践基地”。该基地将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相关培训、采风写生、教学实践、田野调查、小郁竹艺作品制作及文化研究的活动。学校以基地为依托,实施“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新研发、传播推广”五位一体湖湘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模式。

黄笛大师应邀做客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一槌定音》

2018年3月30日,集团理事单位长沙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湘绣代表性传承人黄笛应邀做客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一槌定音》节目。这也是《一槌定音》开播以来,第一次邀请刺绣艺术大师作为特邀嘉宾。

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一槌定音》是一档以艺术品投资为指向的演播室类电视节目,重点突出大众对艺术品投资的认识与参与。同时,表达形式突破了以往艺术品投资节目以鉴定为主的单一形式,邀请两位明星嘉宾竞猜,以及一位国家级工艺大师和专家点评的方式,向观众传播艺术品投资的技巧、知识、风险防范,更加凸显财经特色。同时,通过节目提高观众对艺术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所有宝物都是经过国内顶尖艺术品鉴定专家认可的真品,通过竞买的形式对艺术品进行全面深入的价值预估,增加人们对艺术品的认知度,给宝物一个更加清晰的市场价值。

推进诊改 提升质量

——湖南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专题培训会

2月28日,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专题培训会圆满结束。本次培训由省教育厅举办,是湖南大力推动高职诊断与改进工作,提升质量、创优发展的一次重要培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马树超教授、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袁洪志教授作了精彩讲座,全省70所高职高专院校长深入学习并与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袁洪志教授以“建设质保体系、促进内涵发展”为主题,对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进行了详细解读。他结合全国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阐释了诊断与改进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清晰描绘了职业院校以“诊改”为抓手建立质保体系,促进质量持续提升的内涵式发展图景。与此同时,他也指出部分职业院校在推进诊改工作中存在一些偏差,如简单将教育部通知中的“参考表”直接作为学校目标和任务,急于分解和落实,难以发挥“目标是诊改动力的源头”应有的作用。在综合分析诊改经验的基础上,袁教授以“五纵五横一平台8字螺旋”为核心,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对湖南高职院校诊改和质保体系建设实务工作进行了详细指导。

马树超教授采取宏观论述和典型案例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大局观、中国高职国际影响力,高职院校创优发展的认识误区、新型质量观、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创新发展任务、服务贡献水平、产教融合、高水平专业建设,以及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思考等12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和创优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中国特色高水平”就是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背景下,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建立中国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应该以提升整体水平为目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既注重立德树人和专业技能,也注重服务贡献和国际影响力。他指出,中国高职国际合作已经到了“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的阶段,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应该把服务企业“走出去”作为统领,以开发国际化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重点,积极开展“走出去”的国际合作交流。他充分肯定了湖南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在精准扶贫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强调“服务贡献”不仅要服务经济发展,也要注重社会服务。

专题培训引起大家的热烈反响。培训会上,高职高专校长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困扰校长们的诸多问题都得到专家的有效回应,形成了积极互动的良好会议氛围。

湖南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余伟良主持培训会。他表示,两位专家的培训既高屋建瓴又切中要害,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实用性、针对性强,对湖南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余处长要求与会校长进一步深入学习、认真思考,持续推进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完善高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扩大国际交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资源库建设研讨会

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召开

紧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于24日在长沙举行的 “2018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研讨会”,3月27日,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讨会在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召开,相关领导,联建院校、行业协会代表,建设平台代表,建设团队教师等汇聚一堂。

资源库将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圈定的省(市、自治区)以及武陵山片区所包括的部分区域,整体规划,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苗族、瑶族等21个少数民族服饰,侗锦织造技艺、花瑶挑花等6项与少数民族服饰紧密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资源库建设,实现对少数民族服饰类非遗文化的全覆盖。“文化+艺术+科技”结合,打造“一坊、二馆、三中心”,填补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相关传统手工技艺资源库的空白,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宝贵遗产。

“一坊、二馆、三中心”模式抢救濒危服饰技艺

不用不远千里拜访当地,民族服饰的历史流变、瑰丽的传统色彩纹样就能线上了解,不用繁琐的民间调查、文献翻阅,匠心传承的独特技艺、融合创新的现代剪裁就能通过轻轻点击,跃然眼前……

未来,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跳出濒临失传的境地,通过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一坊、二馆、三中心”模式,加以数字化运用、影像化保护,变得随手可得。

资源库将通过少数民族服饰博物馆、技艺体验馆“二馆”,线上展现少数民族服饰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的操作项目和操作流程。而这些也不止于线上,实体博物馆、体验馆的建成,也将吸引职业院校学生、中小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爱好者参与感受非遗、关注非遗、热爱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

同时,顺应“互联网+”趋势,从教育教学、非遗传承的实际需求出发,建设资源、课程、学习“三中心”。通过“资源中心”搭建起民族文化库、非遗文化库、行业资源库、专业资源库、创新作品库等组成的“大数据库”;“课程中心” 建设含6门双语课程在内的27门课程,实现对少数民族服饰类非遗文化的全覆盖,将为行业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师生四类用户提供优质资源与在线学习服务项目,实现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和培训。

此外,资源库还设少数民族服饰创新创业坊,研发少数民族服饰以及传统手工技艺创新产品,培养新一代非遗文化创新创业传承人,以线上产品展销、众筹项目结合线下实体门户,实现“双线”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突显资源库的创业孵化功能,同时为非遗文化推广“铺路搭桥”。

填补资源库空白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资源库项目负责人表示,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战略规划的大背景下,国家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国家大力倡导面向世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急需开展非遗文化保护,培育“大国工匠”,但我国在少数民族服饰和相关传统手工技艺资源库方面仍是空白。

面对此种情况,学校联合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总校组成主持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秉承“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产业振兴”三重使命,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和移动互联技术,以“一坊、二馆、三中心”为整体框架,创新“大师传艺+项目创新+创业孵化”课程理念,满足四类用户需求,实现文化输出、达到文化自信、提升职教内涵,促进“一带一路”和武陵山片区的经济繁荣,实现产业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

目前,资源库已建立了共建共享联盟,制定了相关建设规划,并建设《苗族服饰》《侗族服饰》《土家族服饰》《瑶族服饰》等9门课程,资源总数达7000余条,注册用户近9000人。同时,资源库联建企业湖南旭荣制衣有限公司设计师曹姣飞利用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创作的《传承学生装》系列作品,荣获了第72届中国教育装备设计大赛一等奖、最佳创意奖,企业高度认可,社会服务功能显现。

政、行、校、企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据悉,在湖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库整合高等院校、非遗传承人、先进技术、资金和人力等优势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库平台。由中国金顶奖设计师担任首席顾问,把脉护航;知名职教专家、行业资深企业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组建建设指导小组,把握建设方向;企业技术专家、中职高职与本科院校教师、行业协会专家等组建开发团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外,20所办学成果丰硕的联建院校,覆盖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以及武陵山片区;10家走在行业前列的联建企业,与院校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模式成熟;3家具国际影响力的联建行业协会将提供专业指导。在资源库背后,形成“方阵”、“军团”、“智库”,为项目的建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资源库将推向全国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加强优质资源应用,提高优质资源的覆盖面;进入行业企业,用于企业新产品的创新研发;面向国内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非遗文化研究者、传统手工技艺爱好者等社会学习者,提升资源库的国际化影响力,引发全世界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输出,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为非遗存根传脉,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助力中国制造2025目标达成;以创新带动创业,服务少数民族区域经济;优质资源全覆盖,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形成。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科技扶贫会同新样本

集团理事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会同县扶贫攻坚中,精准构建科技扶贫五大平台。“一对一”服务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扶贫点2个、新型经营主体26个;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新增专业合作社33个、家庭农场50个,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个,培育特色主导产业5个;完成毛竹低改1万余亩,建成魔芋示范基地5千余亩,新认证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4个,把科研论文写在武陵山区,以科技扶贫助力会同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打造产业技术转化引导平台,建立科技支撑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充分发挥人才、智力、技术和信息优势,组织农业、林业、医药、畜牧、旅游、经管等专业领域专家,多次赴会同县问诊把脉开方。依托会同县生态资源优势,专家们以产业和技术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将魔芋和楠竹作为主导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打造产业技术转化引导平台,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该院专家多次赴会同县或通过远程交流平台,指导当地生产、开展技术培训,精准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帮联共建、产业培育、吸引人才与资金等工作,将产业技术转化引导有效转化到产业发展中,推动了会同县魔芋、楠竹、蔬菜、林下种养、茶叶等产业的发展。

魔芋种植过程中软腐病、白绢病,成熟期倒苗等植物病害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积极性,制约了产业发展。为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提高魔芋产量和质量,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专家赴会同县就软腐病防治提出诊疗措施,一是选择无病种芋、保证种芋质量,选择病原菌较少的地块,用生石炭对土壤进行消毒,合理轮作;二是魔芋种芋贮存前于露地充分晾干,贮存在竹篱笆、草席,或在地面铺一层稻草、麦草保证接触地面部分通风良好,并定期开窗通风换气,减少病菌传染;三是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缓坡种植,深沟高垄、排水防涝;四是校企携手,联合攻克魔芋在低海拔高积温地区高产栽培技术,扩大适种范围;五是低海拔区域推广套种模式或林下种植,降低遮阴避阳成本,通风透气,减少病菌滋生。目前,会同县魔芋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魔芋种植遍布会同18个乡镇,辐射带动周边30个县(市、区),总面积达3.5万亩。带动贫困户2519户、贫困人口8570人植魔芋脱贫致富。2017年11月22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在会同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以“小魔芋,大魔力!” 充分肯定了会同县培育发展魔芋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取得的成效。

二、打造技术咨询与诊断平台,精准施策蓄积科技扶贫长效力量

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对标企业需求,组建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互联网+”等科技服务队入驻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策略”,重点研发、助优推强,打造特色项目,助推企业和产业发展。

楠竹产业是会同县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项目。该院专家为会同高盛竹海楠竹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用材林改造为笋用林把脉,提出要改变单一品种现状,增种苦竹、早竹、绿竹等品种,在深翻改土、留笋养竹、密度控制、林养结合、林地覆盖、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有力推动了楠竹产业的技术升级。目前,该合作社在全县建竹笋初加工厂25家,竹林基地开发面积50000亩,竹林养鸡20000亩,项目完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14亿,年利润达3216万元,年税收贡献达3792万元;带动会同县及周边竹笋产业发展,新增加就业岗位2000余人,辐射带动就业8000人以上,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稳定就业,并可带动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打造产品研发与技术推广平台,全产业链延伸升级筑牢扶贫基石

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围绕会同县全产业链技术,通过项目联合申报、科技协同攻关,为会同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以“科研+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科技在会同县扶贫的转化应用。

该院申请省级专项资金15万元,重点开发与推广魔芋种苗快繁及高产栽培技术、建立种植示范基地;成立新产品研发团队,在魔芋精粉、魔芋仿生食品、魔芋休闲食品生产基础上,进行魔芋宠物饲料添加剂、预防“三高”系列保健食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形成地域性拳头产品。目前,会同魔芋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HACCP质量体系认证,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湖南省首届林博会荣获“产品金奖”、2017第二届武陵山(怀化)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中荣获“优秀产品奖”。新增魔芋种植面积5千余亩,新创产值9000多万元,实现特色产业脱贫3000余人。

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平台,真情铸造科技扶贫“金钥匙”

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依托农林专业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该院通过林业实用人才培训包等培训平台,举办多期30人以上规模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开启脱贫攻坚的“金钥匙”交给贫困群众,摸索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之路。

会同县创欣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主要栽培番茄、丝瓜、黄瓜等品种,抗风险能力差,经营粗放,栽培技术不高,病虫害严重。该院专家提出了轮作、土壤改良、嫁接育苗等措施,防治土传病害,并对技术骨干进行培训,精准防治病虫害,保障了蔬菜品质和产量,提高了效益。

五、打造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拓展脱贫攻坚新空间新通道

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利用学院区位和信息优势,把“互联网+”与科技扶贫紧密结合。通过签订院县、院企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科技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线下孵化与线上结合平台;开展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培训;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转型升级。学院与湖南博嘉魔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供销协议,帮助魔芋系列产品走出武陵山区、走进学院食堂、走向衡阳超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湖南环境生物职院院长左家哺教授表示,学院将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举科技生态特色扶贫大旗,充分发挥五大平台作用,将学院科技优势和会同产业扶贫紧密结合,扩大科技扶贫覆盖面。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和精准扶贫的奉献者,帮助会同人民打赢这场输不起、等不得、没退路的硬仗。

校企合作依法依规推进的重要制度保障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实训实验设施标准等五大标准体系基本形成。而作为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实践中还缺乏牵引力、驱动力,有时还遭遇阻力,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制度保障。日前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有效解决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依法依规推进的问题。

总则导理念。一是表明了制定目的和依据,实现有的放矢。促进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根本上是为了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二是界定了校企合作的范畴,明确了包括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三是规定了机制和责任,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四是强调了原则和规范,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依法实施,坚持平等自愿三项原则。五是规定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责任。要求省、地、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

形式引路径。一是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做什么的引导,围绕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给出了“6+X”的合作形式和内容引导。二是对职业学校和企业怎么做的引导,如职业学校应当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建立适应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健全质量评价制度,为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持与服务;增强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能力。又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学校,设置学生实习、学徒培养、教师实践岗位;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在职业学校设置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企业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学习成果,依规与职业学校教育实现互认和衔接。

措施给推力。一是强调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跨区校企合作。二是强调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激励政策、脱贫攻坚规划时统筹校企合作。三是要求建立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四是要求把校企合作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基本指标。五是要求职业学校应当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吸纳合作关系紧密、稳定的企业代表加入理事会(董事会),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审议。六是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七是要求国家层面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省级层面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八是鼓励各地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校企合作,并给出了税费优惠政策。九是引导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人才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明确了兼职薪酬和成果作价入股。十是强调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和建立学生实习强制保险制度。

督查强保障。一是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进行专项督查。二是要求教育、人社部门将校企合作情况作为职业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要求规范实施校企合作,不得损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等的合法权益,不得骗取和套取政府资金,违者必究。

附则确范围。在明确职业学校和企业概念基础上,提出其他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开展合作,可参照该办法执行。

《办法》属于国家层面的规范性文件。在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落地落实,有待地方贯彻与推行。如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地方要结合当地学校实际,对哪些是合理支出、如何扣除进一步明确。又如第二十五条,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根据合作协议,分别到企业、职业学校兼职的,可根据有关规定和双方约定确定薪酬。地方要结合实际对双方约定确定薪酬的低限和上限,做出本土化的具体规定。( 作者:黎德龙,系重庆市教委副主任)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月举行

4月17日,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筹备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据悉,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从5月6日起在天津、北京、广东、甘肃等23个省市地区陆续展开。

本届大赛与往年相比,赛区布局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很多西部省份。大赛共设置76项比赛,另外设置行业特色赛8项,表演赛1项。天津主赛区共承办20项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赛也将同时在天津举办。大赛更注重团队合作,79%为团体比赛,90%以上的赛项将职业素养纳入考核范围。

据介绍,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紧密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赛项涉及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近30项,占全部赛项近40%,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等;涉及健康生活、绿色环保的赛项近10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

本届大赛还将围绕“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主题,举办改革开放40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就展、“脱贫攻坚·职教帮扶”工作纪实展暨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赛等20项重点活动。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与多家企业合作成立“航空乘务学院”“互联网学院”“老龄产业学院”等二级学院,校企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团队。学校提供教学、办公和实习实训场地,合作企业投资,购置、建设了模拟机仓、互联网实训中心、老年医养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等实习实训设施。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聘请学校专业教师担任相关部门负责人,校企双方实现“身份互认、角色互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设置相关专业并负责招生计划申请与投放,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技术公开课或招生咨询等,让学生了解企业技术应用,形成“招生即招工”的高职办学特色。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培训体系和教学资源,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等。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团队,学校教师负责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等,企业教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等。学校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党团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开展,企业选派人员担任班主任,开展“员工化”职业综合素养培训,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

创新权益保障方式。校企共享办学效益,学生在实践中练就真本领,教师获得在企业实践锻炼机会,学校获得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源,企业获得量身定做的人才。校企共同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学生入学时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对接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及区域领军企业,保证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共同促进就业,共推学生优质就业。共融校企文化,学校将以“德能”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融入合作企业,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厚植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专业一体化育人”如何“落地生根”

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到“要坚持一体化育人”,之后,教育部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外,占比较大的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同样不可忽视,如何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及应用性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的改革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思路,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命题。

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是从职业需求与工作岗位这一逻辑点而来的,而不是从学科逻辑推过来的,所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要考虑作为硬件的职业技能,更要考虑作为软件的职业精神、道德规范、工匠精神、技术文化、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因此,我们要改变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重技术技能传授轻德行培育”的问题,实现专业授课中技术技能与职业道德传授的有机统一。

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通过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实现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一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素质等素质素养的目标、规格和能力要求。二是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融入典型企业文化,一名学生,对应一个典型企业,实施一套人才培养方案,选用一套典型课程体系,体验一个典型企业的技术文化与企业精神。三是在课程标准中,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有机融合到具体的典型案例中,植入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内容要求、实习实训条件、教师能力要求之中。四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教材、教案、教室、教风五个课堂要素嵌入一体化育人中,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五是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突出素质素养评价,评价内容上注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全覆盖,评价权重上强化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主体上实现企业、教师的全程参与,评价过程实现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项目课程的全覆盖,将职业精神评价嵌入专业教育全过程。

三个融入促进课程思政

第一,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专业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高职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岗位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帮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态度。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训练习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融入职业规范与职业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职业标准,增强专业认知,提升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化品质和学生吸引力。

第二,专业课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当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已成共识,高职院校可将企业中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等积极因素导入到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岗位技术技能要求的同时,切实体会现代企业的先进文化。同时,将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程延伸到实训基地、企业车间,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深度对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管理流程的了解,直接接受企业核心文化的熏陶,进而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

第三,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实施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专业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培育工匠精神的作用,把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列入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接企业和行业规范,细化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教学质量标准;增强专业课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大力开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教育资源,激发学生信仰和践行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个嵌入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一体化育人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师、教材、教案、教室、教风是课堂教学的五个关键要素,充分发挥企业和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一体化育人”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一是教师教学用“仪式感”嵌入核心价值观。专业课程教学规范,从起立、师生问好、上课再到下课,遵循仪式感,把爱家爱校爱国精神培养融于日常行为。二是教材内容嵌入职业素养。教材中既要有“技术技能人才”工程项目的技术实现与系统性工程思维方法的习得,也必须嵌入“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工匠精神与精益求精职业素养习得。三是教案编制嵌入工匠精神。专业教师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四是教室使用嵌入企业文化。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创新创业基地、技术研发中心,都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的宣传阵地。五是要在增强专业课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大力开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教育资源,激发学生信仰和践行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精神。

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保障五个嵌入的顺利实施。一是引企入教,在课程目标设计中,将企业中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等积极因素导入,让学生在掌握岗位技术技能要求的同时,切实体会现代企业的先进文化。二是引企入校,在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与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中,将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建设延伸到实训基地、企业车间,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深度对接,进而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三是提高教师素养,要让每一名教师拥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家国情怀,具有一家长期合作的典型企业,使用一本融入职业规范的教材,开发一套嵌入工匠精神的教案,共建一个嵌入企业文化的实训室或技术研发中心,掌握一套精益求精的课程教学流程,拥有一批真心喜欢上课的学生。(作者:温贻芳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职教扶贫如何精准施策精准落地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是我国长期扶贫工作得出的宝贵经验。作为唯一能够达到最底层、最偏远、最落后地区的民生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每年接收数百万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实现有效就业、体面就业。有研究显示,在贫困人口中实施职业教育,可解决34.21%的致贫原因,使贫困人口获得就业能力和工作机遇。

多种行之有效的职教扶贫模式

在“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孙尧副部长明确指出:要打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四大战役,落精准、强基础、抓协作、重就业,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导和支持下,全国各地区、各职业院校积极行动,以各种方式实践职教精准扶贫工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技能定向扶贫”模式。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学校与中国致公党重庆市委员会携手,长期在重庆酉阳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职教扶贫,将扶贫工作从单方“输血”转变为互动“生血”。通过开设“致公酉阳班”,以“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的策略,形成了“帮助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学得一门专长”的扶贫模式,有1800多名孩子得到帮扶,1800户贫困家庭点燃了脱贫希望之光。

“互联网+职教扶贫”模式。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系统优势,利用全国各省级开放大学的44个分部,3000多个学习中心,以“云教室”“O学派”“滇西学习网”等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面向农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农户,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援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双创教育助力扶贫”模式。西安海棠职业学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扶贫”的双结合模式,联合知名企业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为学生量身订制“创客空间”。通过创新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示范等方式,先后孵化多个创业店铺以及自媒体运营平台,为贫困地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摸索了一条为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脱贫的发展新路子。

“教育+产业+文化”的职教集团扶贫模式。北京市商业学校注重发挥北京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教育优势,与保山市下属5所职业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设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采用“两地共育、分段学习”的形式,为滇西地区脱贫攻坚培养技能人才。同时主动对接滇西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当地名优土特产品,开拓进京销售渠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围绕“五个精准”开展职教扶贫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下提出的新课题、新使命。到2020年还有不到4年时间,平均每年需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因此,在选择扶贫路径、改革扶贫供给等方面,仍有许多思考与行动的空间。

“精准施策、精准落地”是当前及未来职教扶贫工作的主攻方向。以往的教育扶贫主要是针对区域性教育薄弱、广泛的贫困人口,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存在周期长、见效少、持续短等不足。而职教精准扶贫就是让贫困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实现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达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精准效果。为此,关键在于牢牢抓住“五个精准”。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在原有贫困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扶贫对象的分类识别系统与甄选机制,采集贫困原因、脱贫能力、帮扶措施等信息,准确掌握每一户贫困家庭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状况,为分类实施精准资助政策与培训措施提供大数据支持。

二是精准设置专业。瞄准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专业,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耦合的专业体系。通过专业对接产业,着力推动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产业发展,促进产教联合扶贫。

三是精准培养技能。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适合贫困对象需求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制度,推行校企融合、靶向培养、流动课堂等教育与培训模式,开展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能够带着技术进市场、谋就业。

四是精准服务就业。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等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开展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挖掘适合性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推进“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五是精准建立反馈。建立职教精准扶贫成效的反馈评估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长期追踪关注扶贫对象职后表现,进一步分析其职业发展的瓶颈与需求,并提供职后培训提升服务,以此强化扶贫对象的职业稳定性与持久性,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提升职教扶贫的效率与质量

在紧紧围绕“五个精准”开展职教扶贫的同时,还需在扶贫的阵地建设、模式创新以及氛围创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效率与质量,助推职教扶贫再上一个台阶。

第一,建立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基础、辐射各镇村的三级联动职教与培训体系。在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抓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契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引领性、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县级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尝试举办精准扶贫试点班,扩大优质职教资源覆盖面,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高中教育入学比率,确保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帮助其提升就业脱贫能力。

第二,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探索多元协同职教精准扶贫新模式。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职业教育扶贫管理机构,发挥政策红利、调动组织力量,搭建集聚多部门、多行业于一体的协作平台,整合并统筹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家庭社会以及国际组织等领域内的职业教育扶贫资源的配置、使用、监督和评价。主动吸引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等多行业联合参与,实现行业跨界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扶贫由政府为主的单一政策推动模式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对象个性化选择的多元协同联动模式转变。

第三,积极创设职业教育脱贫解困的社会舆论氛围。首先,通过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途径,加大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路径。其次,通过倡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从根本上转变贫困人口“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智力扶贫”和“志力扶贫”并举,提高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和脱贫致富志气。(作者:沈剑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