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与编写策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4-08 [来源]: [浏览次数]:

2020年伊始,教育部颁布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阶段。《办法》重点规范了职业院校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提出要“倡导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全面、深入地理解活页式、手册式教材等概念提出的背景、内涵及特征,对指导各单位编写出高质量的职业院校教材有着重要意义。

一、职教教材形态变革的知识论基础讯

教材形态的变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为根本的因素乃是教材使用者对知识学习的需求。从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学习需求至少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一是学习与岗位(群)相关的技术理论知识,通过技术理论知识了解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与内容;二是学习与岗位(群)相关的技术实践知识,通过技术实践知识直接指导个体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三是学习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学习乃至生产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它能帮助学习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职业教育教材能不同程度地为这三类知识的学习发挥作用。但是与普通教育教材中的知识相对稳定不同,职业教育所面向的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工艺与规范的更新速度较快,且这三类知识的属性各异,关系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究竟应该甄选哪些知识进入有限的教材之中?技术实践知识和关于学习的知识应该以何种方式在教材中呈现?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应该以何种逻辑组织?这些知识如何为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基?如何启发学习者在教材以外的空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复杂的职业能力?这些问题正是当前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最需要关注的点。未来职业教育教材形态变革乃至教材建设的整体推进,必须要解决以下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定位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明确教材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二是明确教材选择的内容及其组织逻辑,确保教材的育人价值能够得到落实,以及教材拥有知识更新的内在机制。

二、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内涵与特征

(一)“活页式”教材的本质是教材内容组织模式的变革

从字面意义上看,“活页式”教材是将教材以单独成篇的散页的方式进行装订,市面上一些职业教育教材也的确采取了这种方式落实“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但是这种做法是否就是我们需要的“活页式”教材了呢?且不论这种实体上的活页在内容上与原来的非活页教材没有区别,单从成本和便携性上看,实体上的活页教材就不具备大规模推广使用的可能性。所以倡导开发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并非在外在形式上改变教材的材质。实际上,“活页式”教材的本质是教材内容组织模式的变革。由于技术、工艺与规范的更新速度快,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往往需要维持一定周期的更新,且更新的内容和频率可能会因各地产业发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既要体现系统性和逻辑性,其内部各部分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方便教材编写主体对内容进行更新而不破坏教材的整体结构,从而确保教材的内容及其组织结构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模块化的思想可以被引入到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之中。这里的模块满足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可划分,即模块是整个系统中最小的单位;二是模块内部具有独立的起点与终点,体现了模块的完整性;三是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四是模块的组合是灵活的,但是组合始终遵循特定的逻辑。所以这是将一个复杂、混沌的事物进行“块化”处理的过程,开发出的模块满足可选择性、个性化的需求。借鉴“模块化”的思想,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的本质是教材最小构成单元的设计上要保证独立性,这样就能确保各个单元的撤换是可以独立的,单元的撤换和更新不会影响整体教材较为成熟的结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作为教材最小单元的模块应该是什么样的模块呢?如果以知识为主体设计模块,那么职业教育教材很容易回归到学科知识系统性呈现的传统形态。而如果是以技能为设计模块,那么理论知识就难以在教材中找到合理的呈现空间与方式。更重要的是,将技能作为内容主体和组织逻辑很容易让教材全盘“手册化”,这并不是职业教育教材作为立德树人载体所应有的定位。所以以能力为基本单位更能发挥职业教育教材的优势。以能力为基本单位,意味着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组织体例将由过去的学科知识体例“章-节”变为“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如此教材的组织逻辑将可以与课程的逻辑实现更大程度的匹配,进而提升教材参与课程实施的效果。此外,职业能力是由多个层面组成的一个复杂结构。以能力为基本单元,能够让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围绕能力点进行呈现,并以课后作业或其它形式延伸学习内容和范围,启发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手册式”教材的本质是教材内容结构的完善

手册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简明、专业、实用。它主要供人们在从事某一项任务时参考相关知识或前人经验。所以手册的优势是便捷地查询和指导,实用性是手册的核心特色。

那么“手册式”教材是否就是将职业教育教材编为工作手册呢?这要回到近年来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出现的一个现象:教材“学材化”。倡导教材变学材,主要源于基础教育传统教材对“知识权威性”的塑造,以及忽视学生的学习经验、把课堂教学变成“教教材”的现象。一些职业教育教材开始舍弃大量的间接经验,将引导学生的学习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使教材的主体变成了“支架性内容”。这个做法不能谓之错,但是教材和学材本就不是同一个事物,前者偏重于教,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进程的重要中介;而后者偏重于学,是学生独自学习时的参考资料。学材可以源于教材,但不能替代教材;教材可以吸收学材在编写理念中的长处,但不能全盘学材化。对“教教材”“教材使用率低”等现象的批判,不应是针对教材应有功能的批判,而应是对教材本身质量和教师教材使用观的批判。所以,“手册式”教材不是将职业教育教材全盘手册化。其真实目的是要通过吸收手册实用性的优势,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结构,让教材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和参考的有用的材料,避免教材成为知识的堆积,最终提升教材的使用效果。

(三)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与功能的补充

立体化教材是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发展出来的教材呈现形式。“立体化教材”的本质仍然是教材,且应该以纸质教材为基础。纸质教材提供资源的组织逻辑与使用情境,更为丰富且多元的资源通过外链的形式改变了纸质教材的内容呈现与使用方式:首先,相较于传统纸质教材的静态呈现方式,立体化教材拓展了纸质教材的功能域,允许学习者以更多的方式使用教材;其次,立体化教材丰富了纸质教材的内容量,允许纸质教材超越空间的限制,实现内容的线上线下连接;最后,立体化教材活化了文字与静态图片的表达方式,允许学习者通过更丰富的感知刺激学习内容。

在肯定立体化教材的优势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教材对学生内容获取与知识学习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立体化后的教材内容该如何使用?其功能定位是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还是作为学生课后的补充?其次,如何把握文字、图片与外链资源之间的衔接关系?资源的质量如何把控?外链的资源是否有破坏教材原本结构的风险?最后,立体化教材显著地增加了教材开发的成本,而增加的成本所制作的外链资源真的能够在使用过程中起到比演示、讲解更好的效果吗?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更为细致的实验研究得到答案。

三、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编写策略

新形态教材展现了职业教育教材在面向新的产业与人的发展需求时所做出的更新与调整,因此在编写时应体现新形态背后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一)基于职业能力清单设计教材的基本结构

“职业能力清单”是响应上述提到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组织体例而提出的一种教材结构开发方案。这种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从某门课程所对应的岗位(群)中分析出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清单,进而以职业能力清单作为整本教材的基本结构以安排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与促进学习与发展的知识。它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职业能力清单的开发将企业专家纳入到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为教材内容的设计提供来自工作一线的原材料;(2)打破了原有学科知识编排的“章—节”逻辑,以职业能力在工作过程中的特点安排教材的体例,便于组织教学,提升教材使用效果;(3)职业能力清单中的每条能力既与前后条的能力相关,同时也有其独立性。当技术、工艺与规范更新导致能力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可以灵活更换能力条目。所以它为职业教育教材提供了更为便捷、清晰的更新机制,实现了“活页式”教材编写的意义。

(二)在教材中重视能力训练部分的精细设计

注重能力训练是体现手册式教材编写理念的举措。先前的职业教育教材充斥着大段文字的堆砌,重在理论知识的解释,缺乏对技术实践知识的有序展示及其对技能操作的指导作用。即使有的教材安排了指导实训部分的内容,也仍然存在缺乏培养流程性思维、过程性内容简单粗糙等问题。因此,手册式教材的编写应强化能力训练的精细设计,提升教材使用的效果。

能力训练部分可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设计:(1)能力训练部分应包括能力训练的目标、准备、注意事项、具体的操作流程、质量标准与非良构问题情境。尤其是“非良构问题情境”部分,重在将企业专家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遇到的常见但非常规问题呈现出来并给出解决办法;(2)注重通过表格的形式流程性地展现操作过程,以及图片、文字乃至外链资源之间的合理编排,方便学习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参考和定位,并协助其在使用教材时生成流程性思维;(3)应将能力训练部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创造性地实现“理实一体化”。

(三)酌情考虑教材立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材中是否需要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外链资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择。一般而言,理论较为抽象、项目较为典型、职业情境较为多元、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行业发展变化很快的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可以适当考虑通过二维码的方式拓展资源。但是要确保资源类型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匹配性,明确资源在教材某一部分中的功能定位,避免“为了链接资源而建资源”的现象。此外,使用单位需要充分考虑立体化后教材内容的功能定位,通过备课组的研究确定外链资源的使用情境,确保使用过程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内容的完整性。出版单位应该注重外链资源库的整体建设,和编写单位间建立稳定的资源更新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和审查机制,确保外链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四)合理判断新形态教材的开发适用性问题

在编写新形态教材时,应充分考虑教材所对应课程的课标,避免教材内容形态的变化与教材使用目的之间的失配:(1)由于不同产业的技术手段、生产服务流程、生产服务组织模式等都有较大差别,由此导致的对能力培养的不同需求会影响教材内容与组织逻辑。所以在编写过程中除了要体现“内容灵活更新”与“注重能力训练”这两个基本原则之外,还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对教材的内容与结构进行适度调整;(2)职业院校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教材有其独特的知识选择与组织逻辑,且知识内容相对较为稳定,可不需要以新形态的方式编写。专业课中涉及职业道德养成等素养类的课程教材也无需按照新形态编写;(3)专业基础课教材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新形态教材的编写方式,因为这一部分教材所涉及到的基础原理知识较为系统且稳定,适用的专业和地域更广,且注重的是基础原理知识的学习和奠基;(4)实训课教材可根据需要酌情选择。如果是单纯指导技能训练的教材,则可以直接使用工作手册。

文章来源:《职教论坛》2020年第4期